講得好聽是三權分立,但其實律政司同法官向來是一伙。
律政司告你基本上你必敗無疑。警察講乜屈你你都要受。
所以重點不是區域法院,而是告你的人是律政司。而通常律政司都搞你上地院,你就以為地院定罪率特別高。
講得好聽是三權分立,但其實律政司同法官向來是一伙。
律政司告你基本上你必敗無疑。警察講乜屈你你都要受。
所以重點不是區域法院,而是告你的人是律政司。而通常律政司都搞你上地院,你就以為地院定罪率特別高。
圖是2023年底香港人口年齡分佈
未來30年間的住宅潛在買家就是現在0-30歲這批人
總數177.7萬人.....
(有可能部份18-30歲的近幾年已經買左但無數據計,計埋呢個因素個人數再少d)
而以80歲為平均壽命計算,50歲以上人口於未來30年內離開世界
這裡有349萬人,當平均壽命去到85歲,由55歲開始計290.5萬
177.7萬未必全部要買樓,可能住父母果度,又或者買新樓住,父母果度無人住就賣,但都係無淨增既新需求。要增新需求,本來就多過2個子女,第3個先係新增住宅需求。這裡有幾多新需求?
業主同配偶過世,都唔一定賣樓,可以留俾子女,無子女就應該會賣,構成淨增既新2手供應,有1個仔女都係淨增供應,因為佢同另一個家庭仔女同住,計0.5。如果父母有單位,又買左單位俾個仔,父母過身,留俾個孫,咁係無增加需求。2手供應都會少於
所以點樣計,2手樓供應未來都會增加,需求來自那裡? 一定不是這177萬人,是香港以外地區來港的人,單程證人士。每年3-4萬,30年夠補這120萬空缺,但係.......
中國出生率都跌緊,內地都供應不少,香港問題似乎易解決,但中國既房地產問題應該同香港差不多,點解決?
有方法,唔結婚,每個單位一個人住,一間屋兩個人,177萬人,88.5萬個單位需求,變成177萬個單位需求,咩都解決哂,但可以嗎? 真係答唔到,唔結婚,唔生仔,人類滅絕... 住宅需求=0
上文一定充滿著不足之處,因為我無模型無數據,但大概方向都係咁,有數據砌個模型出黎就好易預測,買樓有N個理由,唔買都有N個,只係坊間只會俾你睇買樓N個理由,無人講另一個故事,有人話,我自住唔驚,留俾個仔,仔留俾個孫,呢個無錯既,但當人口越黎越少又會引發其他什麼社會或經濟上變化?
另外國安法以後,香港自由顯著收窄,已經再不是國家金融中心,而是丟入大灣區。當香港變得同大陸城市冇分別是,樓價也應該睇齊
2024年會繼續跌,有機會減慢跌勢,但要佢反彈是不可能,長遠也不值得投資。
完全唔可以用來打機,因為必定斷線! 累你比人判輸什至封號。
睇youtube, 窒既!?
睇IG都唔得,可以睇睇下load唔到,顯示loading既畫面。
咁既垃圾都擺出黎賣,受害者眾。
我用手機上5G, 都暢順過佢,佢既斷線頻率可以用離譜來形容!
美聯儲(類似於印度儲備銀行)從2008-2021年維持利率(聯邦基金利率)~0%,但2016-2020年除外,以刺激經濟。
但在過去的1年裡,美聯儲將利率從0%提高到5%,幾乎是為了降低通脹。這對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有巨大的影響,因為——
債券-
由於新債券的回報率更高,當前債券的吸引力降低,它們的價格下跌。
這是SVB銀行昨天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,因為他們的許多儲戶開始取款。
之前持有的債券一直貶值…..冇辦法一直持有,要減價出售,套現應付,觸發危機
股票….
由於公司不得不為借款支付更多利息,它們的價格下跌。
隨著借款利率的上升,消費者支出減少,導致公司收入和利潤下降,導致股價下跌。
新債券變得比股票更具吸引力,因為 ~0 風險回報率為 10%,高風險回報率為 15%。
因此,從股市提款導致股價下跌。
房地產-
由於貸款借貸成本高,導致購買和需求減少,它們的價格下降。
加密貨幣、NFT 等
它們的行為就像納斯達克衍生品一樣,隨著人們在危險地方的情緒下降,它們崩潰得非常嚴重。
許多加密初創公司的借貸成本和費用也飆升,導致更大的損失和更大的價格崩潰。
最近看到了FTX,Terra,Luna,Celsius等的崩潰。
原油、天然氣等大宗商品 -
一般來說,由於公司的工業需求減少和消費者的運輸/支出減少,它們的價格也會隨著需求減少而下降。
創業-
隨著利率上升,消費者的低支出以及風險投資的資金導致高額的創業虧損。
因此,創業資金和估值也會像Klarna,Quickr,Byju's等一樣崩潰。
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如老虎環球、軟銀等 -
隨著他們的創業投資組合價值開始下降,他們真的遇到了大麻煩,但他們需要給他們的LP帶來回報。
只有少數早期風險投資公司,如a16z,Khosla Ventures等表現良好。
植髮手術要做10個鐘,而且好多時排斥同細菌感染
就算手術成功,最多都係80%,你會白白損失左20%毛囊,呢20%毛囊在你後頸拎
同埋手術後,你要等9個月佢先生番長,仲要keep全做好多術後護理,又洗一筆錢。
未去到最壞唔好植髮。
先搞好防脫先,生番厚同濃密已經差好遠
RGA生髮根本多餘,只係將你幼既頭髮變粗。
死左既毛囊係唔會復生,冇毛囊既地方係唔會長頭髮。
你要秃左既位生頭髮,得兩個方法,1係忍劇痛去植髮,唔一定成功,成功後毛囊健康率都係60%-80%
另一個方法係用幹細胞,死左唔太耐既毛囊有機會生番,你如果唔係秃左好多年,秃左既位應該都可以生番50%出來。但香港好少地方有得做。幹細胞既成本以前好貴,係最近兩年研發技術突破,價錢才大幅回落。
Bons 在推文中回應了許多社群問題,大多都是在反駁比特幣被視為偉大產物的基本面屬性。
他表示「沒被駭過」、「沒人能 Rug Pull」並非比特幣獨有,而是區塊鏈通用屬性,且早期中本聰為了順利運行,自當礦工的情況也不能完全沒預挖。而「不被攻擊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有 DeFi」,這樣的權衡是沒有價值的,這不是打造一個有競爭性的區塊鏈應該有的想法。
而比特幣現金正是因為區塊容量的鬥爭而分岔的專案,但 Bons 認為雖然 BSV 沒有區塊容量的限制,但仍沒有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功能。
此外,Bons 非常看好 ETH 在市值上超越比特幣,聲稱手中的以太幣倉位已持有超過六年,並認為 ETH 的代幣經濟設計在區塊鏈中應成為新黃金標準。
Justin Bons 在twitter說道:
比特幣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技術上是最糟糕的加密貨幣之一
它有一個破損的長期安全模型
它缺乏容量、可編程性和可組合性
經濟素質較弱
事實上,比特幣是一種純粹的投機資產,沒有效用。
細數比特幣缺陷
Bons 表示自己在 2014 年時曾大力捍衛比特幣,但現實是比特幣自那時起已發生巨大變化。不同於主流信念,他認為不增加區塊容量上限意味著比特幣與最初願景、目的已嚴重脫軌。
1. 區塊容量上限已侷限實用性
由於區塊容量的限制,比特幣的價值主張已不再與實用功能有關。
2. 鏈上安全性存疑
Bons 指出目前 BTC 的安全性需仰賴於交易費成倍增長,否則網路安全將迎來失敗,而要避免這種災難性失敗,最實際的方式就是通膨。
註:Bons 想強調的是區塊獎勵越來越少,若要設法提高攻擊成本的話,除了交易費大幅增加外,就是增發以提高區塊獎勵,使更多礦工願意維運網路。
3. 技術落後
Bons 記得有人曾說過比特幣僅採用最棒的技術,但這樣的論點顯然站不住腳,BTC 沒有智能合約、隱私技術,在擴容上也未能突破。
4. 代幣經濟不再強大
由於 Bons 假設了增發的可能性,因此認為比特幣總量固定存在不確定性,此外 BTC 正與可能實現通縮的加密貨幣競爭。
包括合併後的 ETH 以及競爭幣如 AVAX、NEAR 和 EGLD,都具備交易費燃燒機制,或高區塊容量、實用性等特質。
5. 與龐氏騙局無異?
基於上述論點,Bons 認為 BTC 已成為純粹的投機資產,多數人投資比特幣只是因為相信會上漲,這與龐氏騙局的投資者沒什麼差別。
所有基本面的理由如收入、實用性、用例分析都與現實背道而馳。
6. 失敗的治理模型
Bons 表示自己在 2013 年針對比特幣的投資論點,已經被自己所信任、維護比特幣的人所摧毀,大家見證的是失敗的治理機制。